在紐約公共圖書館保存了幾十年的神秘錄音百年來首次被播放,這要歸功于一臺可以將19世紀90年代蠟筒上錄制的音頻數字化的新機器。
這些早期的錄音是通過將蠟筒滑到托馬斯·愛迪生留聲機上產生的,記錄了從商業音樂到家庭聚會的一切。它們代表了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現場錄音——但由于這種方法依賴于易碎的蠟,幾次播放后錄音會變質,而且如果你把它拿在手中太久,蠟就會破裂。紐約公共圖書館有大約2700個這樣的圓筒;它們的內容包括從屬于瀕危語言的美國原住民錄音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的歌劇演員再到生日派對。其中,有90個蠟筒沒有標記,因為里面的內容尚未被聽到。
最近,一種叫做終端圓筒和聽寫記錄儀的新設備(the Endpoint Cylinder and Dictabelt Machine)被運送到圖書館,它可以播放并數字化這些錄音,重新捕捉到多年前錄制的音頻。這臺機器依靠的是一個帶有高度敏感觸控筆的手臂,可以讀取蠟筒上的凹槽,即使它們已經破裂或損壞。多年來,終端圓筒和聽寫記錄儀的許多元素都得到了促進技術發展的標準的支持:
低溫調光器LED工作燈照亮過程而不加熱蠟:由照明工程學會(IES)制定的美國國家標準(ANS)ANSI/IES LM-82-2-20 《表征LED光發動機和LED燈的電氣和光度特性作為溫度函數》。
用于凹槽細節處的暗場入射光顯微鏡:ISO19056-3:2022,顯微鏡-照明特性的定義和測量-第3部分: 非相干光源入射光熒光顯微鏡,由ISO/TC 172/SC 5 光學和光子學技術委員會顯微鏡和內窺鏡分技術委員會制定。該TC和SC由ANSI認可的技術咨詢小組(TAG)光學和光電標準委員會(OEOSC)承擔。
輔助圓柱或破碎圓心的激光:由美國激光研究所(LIA)制定ANS ANSI Z136.1和Z136.8,激光的安全使用和激光在研發或測試中的安全使用。
現代音頻錄音的標準支持保存和傳輸到不同的格式,所以今天的錄音對子孫后代來說就不會是一個謎了。由IEEE制定的第二代音頻編碼標準IEEE1857.8,它可以指導音頻伴隨視頻和其他音頻服務和應用的靈活高效編碼,如網絡視頻、電視音頻系統、數字音頻存儲、音頻廣播和通信、虛擬現實和全景音頻等。